(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倡导环境可持续又营养健康的饮食新风尚
在大力推进碳减排及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向低碳排方向转型已逐渐成为共识。但一个更大的挑战是,环境可持续目标还要与居民饮食营养健康目标相结合。
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呈现出多样化、总量增加的特点。近年来,我国人均蔬果类食品消费呈上升趋势,人均肉类消费量、人均蛋奶及水产品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提升幅度最大的是蔬果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尽管如此,我国居民蛋奶类及水产品、蔬果类的摄入量还是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量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植物性食品,农村居民偏向于选择粮食类,而城镇居民更青睐于蔬果类,农村居民对粮食类的摄入超过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量;对于动物性食品,农村居民更偏向于选择肉类,而城镇居民更喜欢蛋奶及水产品类。但总体来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对蔬菜及干鲜瓜果摄入都偏低,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居民奶类摄入严重偏低。
生活水平提升和节奏加快,也导致居民饮食引发的健康和环境隐患加剧。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我国居民近年来对于禽畜肉类等动物制品的摄入量逼近甚至超过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水平,这不仅会增加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更多疾病风险,而肉类的高碳排放对于碳减排目标实现也是巨大威胁。2016-2021年间,我国居民的平均粮食类消费碳排放占比43.9%,肉类消费占比29.70%。针对肉类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居民的肉类摄入主要来自猪肉,而对禽类、水产品摄入相对偏低。而从营养健康角度考虑,减少红肉摄入,增加禽类、水产品摄入会降低很多疾病风险,同时,二者的碳排放强度也更低,会降低过多红肉消费带来的环境负担。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在外用餐次数不断增多,点外卖更加频繁。高油高盐饮食不仅危害身体健康,且制作一次性餐具、外卖流通以及食物浪费都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无论从营养健康目标还是从环境可持续目标来看,减少我国居民的红肉摄入,采取禽类、水产品、奶及奶制品等优质蛋白替代,增加干鲜瓜果类摄入,减少食物浪费,都是应该大力倡导的饮食新风尚。
笔者认为,未来,居民食品消费应向营养健康和低碳化协同方向转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减少食物生产消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包括食物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以及食物生产、加工、运输和消费过程中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第二,推动居民调整食物消费模式,“减量-替代-优化”三措并举,即减少食物浪费、低碳排食品替代、调整饮食结构并举的措施,大力推进食物消费节约、减少食物浪费,推行“半份菜”“分餐制”等新的饮食模式,减少不必要的食物消费和碳排放;优化饮食结构,增加低碳的优质蛋白食物的摄入比重,如水产品、禽类、豆类、奶及奶制品;同时,逐步开展一些饮食替代,鼓励加大植物肉的培育力度和推广等,减少肉类消费带来的健康和环境隐患。第三,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行为助推模式。如提供充足、科学的信息,加强对于食物购买储存及减少浪费方面的具体行为指导;再如改变超市、市场、餐厅等食物摆放位置和菜单顺序,让消费者更便利地选取营养健康且低碳可持续的食物;另外,可通过行为示范、社会比较等方式,发挥社会规范效应,灵活促进居民食物消费优化调整。
(作者:杨树,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泽硕,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庄明浩,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杨树 杨泽硕 庄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