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2、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译文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见解: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3、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辨析 “学”与“习”的差异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的注解翻译:“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这是最歪曲的解释。
(相关资料图)
4、这句话表现出什么思想?劝学吗?要大家学习了之后再学习?而且是反复温习同一种东西?且不说这与“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境界相去甚远,表现的是“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不是培养书呆子的结果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5、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6、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7、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8、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
9、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
10、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11、从古人的用语习惯上看,多采用单字来表达意象。
12、“学”与“习”对于古人而言是不同的意象,考察年代与春秋时期较为接近的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
13、再看看“学”字在古汉语的语境:学,古汉字,写成“壆、学”。
14、不论是“壆”还是“学”,我们从字形上看,都有一个特点是没有改变的:两手与“爻(yáo)”的组成部分。
15、爻与《易经》和古代占卦有关,再联系《广雅》和《说文》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
16、”后者说:“学,觉悟也。
17、”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绝不等同于我们现代的“学习”概念!可见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恰恰要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
18、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
19、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这才是孔子“乐”的真谛!孔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喟叹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
20、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体验,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21、然后,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现实境遇的不断磨砺、以及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才产生了一些非常人所能体验的道德情怀。
22、可见从语境上看,根据心理分析(对古人的心理活动照样适用),孔子这里的“习”字可以有“演练、试验、实践”等含义,但绝不会是“温习、复习”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误解!。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